一、微信被骗300元立案吗
微信被骗了300元的话可以报警,但是警方不会立案。诈骗罪为数额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 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 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因此,诈骗300元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其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涉嫌诈骗,应依法立治安案件,给予当事人治安行政处罚。
二、如何防范微信被骗?
1、消费者最好去正规的购物网站购物,或者到实体店采购。
2、手机不要随便安装不明程序,否则吃大亏必不可免!
3、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朋友,都要牢记:交友需谨慎,少做白日梦。
4、对微信点赞的信息还是先打个电话咨询一下,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咨询答复录下来,防止商家到最后“赖账”;也可以直接实地去看一下。
5、对于各类公众账号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多方求证真伪,尤其不要随意进行网上交易。
6、遇到微信被盗号的情况,您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对方,听对方声音就可以避免受骗。
三、微信诈骗的手段主要有什么?
1、利用代购诈骗:诈骗者声称为您打折海外代购,付款后诈骗分子会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理由要您加付“关税”,但您加付了钱之后却收不到货品。
2、二维码诈骗:诈骗者以商品为诱饵,给您返利,再发送商品二维码,实则是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您的应用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3、盗号诈骗:诈骗者冒充您的家人跟您联系,并以各种理由向您要钱。
4、身份伪装诈骗:诈骗者一般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与您搭讪骗取您的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
5、点赞诈骗:现在微信“朋友圈”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一种诈骗方式是集赞者发布消息称集满多少个赞就可以获得礼品或优惠,实际等您集满了赞,去兑换礼品或是领取免费消费卡时,拿到手的奖励却“缩水”了。另一种诈骗方式是有的商家发布点赞信息时,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了,这种“皮包”网站就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人的真实个人信息。
6、微信假公众账号诈骗:诈骗者喜好在微信平台上取类似于“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您误以为这是官方的微信发布账号,然后再进行诈骗。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3000元,虽然各地的具体标准不同,但是基本不会差太多。如果有人在微信上被骗300元,即便是到了派出所报警,公安机关也不会立案,毕竟300元金额过小,达不到立案的标准。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德本律师,手机:025-84110110
@德本律师简介:德本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7年,是经江苏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所内专职律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共享,人员配置优化,法律门类齐全,能...More>>
·行政诉讼的中止事由有哪些
行政诉讼的中止事由有哪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一条在诉讼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诉讼:......
·司法鉴定异议回复时间是多久?
司法鉴定结果在庭审过程中可以作为证据,由主张方提交法院。法官在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对鉴定结果有异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要求重新鉴定。......
·变更孩子抚养权是夫妻双方之间的一场博弈
变更孩子抚养权是夫妻双方之间的一场博弈,但是归根到底来说,变更抚养权最主要的是孩子的意愿,但是对于一些未成年子女,很多事情没有分辨的能力,此......
·一、出现交通事故的毕业大学生有误工费吗?
一、出现交通事故的毕业大学生有误工费吗?出现交通事故的毕业大学生是没有误工费的,但是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
·离婚纠纷申请冻结被告财产可以吗?
离婚纠纷申请冻结被告财产可以吗可以的,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在发现另方有恶意隐藏、转移财产的行为,对自己利益构成侵害的,可以向......
·新婚姻法关于孩子抚养权的问题是怎么规定的?
对于夫妻离婚最常见的纠纷问题无疑就是子女抚养权和离婚财产这两个问题,对于2017年最新的婚姻法的修改子女抚养权的规定也作出了相关的调整,那么新婚......
·私人放贷是不是违法行为
私人放贷是不是违法行为私人放贷构成民间借贷的主要内容,但现实中由于私人放贷存在很多的纠纷、争议,其中构成高利贷的也会被认定为违法的行为,因此......
·公司法人变更后银行如何变更?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是需要明确的公司法人以及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的,若是公司的法人进行更换之后就需要办理相关更换手续以及银行的变更。那......
·诈骗罪适用缓刑条件有哪些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使他人发生错误的认识,并由于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