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两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
大病两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 ,依据我国劳动法规定,职工患病期间不能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满,不能正常上班,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应当支付一次性补贴,劳动合同法规定,从事有职业病危害的工作,治疗期间不能解除劳动合同,妇女怀孕期间,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职工患病,不能正常上班,应该享受《医疗期》医疗期内,企业是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医疗期满,职工患病没有痊愈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但要给职工一次性医疗补贴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条 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执行。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第六条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当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附《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一条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六、二十九条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综上所述,大病两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为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单位应当支付工资,医疗结束终止劳动关系,单位应当给予补偿,按照在单位实际工作年限,给予3-24个月病假,在单位实际工作年限5年以下,病假时间为3个月。5年以上为6个月。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德本律师,手机:025-84110110
@德本律师简介:德本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7年,是经江苏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所内专职律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共享,人员配置优化,法律门类齐全,能...More>>
·双重劳动关系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政策是什么?
这个时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也是全民创业的时代。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用着双重劳动关系的人越来越多,比如兼职、离岗瓜编等。对于这样的群体,国......
·农村宅基地确权证怎么办?
《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指出,省级国土......
·注册商标需要多久拿证
注册商标需要多久拿证一、注册商标需要多久拿证商标注册要分为几个阶段,提交申请资料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等待zhi形式审查,商标局受理后就会进入形......
·法院起诉离婚开庭后还能撤诉吗?
法院起诉离婚开庭后还能撤诉吗?法院起诉离婚开庭后还能撤诉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4条第2款规定......
·民事诉讼受理费是多少
民事诉讼受理费是多少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诉讼程序来解决纠纷。但是很多人对于民事诉讼一知半解,急切的想知道民事诉讼受......
·哪些情形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哪些情形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依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可以让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包括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等。《中华......
·辞了职,还是法定代表人该怎么办?
根据《公司法》第十三条“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独资企业与公司的区别
独资企业与公司的区别是什么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公司,企业等名词。可能我们听了也就过去了,从来没有思考过他们具体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是不是一个......
·一、二手房买卖合同网签如何解除?
一、二手房买卖合同网签如何解除?(一)合同已在房管部门备案的,先到房管部门撤销备案,并取得备案合同注销证明;(二)从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下《商品房买......
·车辆不过户申请车管所锁车可以吗
车辆不过户申请车管所锁车可以吗不可以。车卖了买主不配合过户,你可以凭买卖合同到法院起诉,可以主张要求对方无条件履行合同。1.我国《民法通则》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