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行政处罚怎么消除?
我国目前已经处于法制社会,大多数的人为了使得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一般都会知法守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些民事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导致他人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此时,若造成的社会危害不是很严重,会受到行政处罚,治安行政处罚怎么消除呢?
一、治安行政处罚怎么消除?
不论是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只要公安机关处理后,都要作为案件档案留存。一是为了保存案件材料,以备上级核查和备案;二是为了给案件当事人(包括被处理人和办案人)在对该案进行复核时有案可查。三是为了确保将来被处理人再次出现违法甚至犯罪时,作为其曾经的经历,作为处理的参考依据。所以,案件材料是不会自动消除的。除非被处理人死亡一段时间后,公安机关会作为过期档案处理掉。
二、如何消除行政拘留记录
有人说可以消除违法记录,肯定是骗人的。因为违法记录及涉及到办案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系统信息管理人员,如果违法操作会有多人受到行政处罚。
我国没有前科消除制度,这些记录都会伴随当事人终生。
行政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处罚记录,当地公安机关都会将相关档案、信息进行保存的。但记录不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只有司法机关或者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时,报请有权机关审批后,记录才对外提供。不对普通单位或个人提供查询业务。违法记录对当事人今后生活影响不大,犯罪记录对当事人及子女就会有所影响。
三、拘役与有期徒刑的区别
①期限不同。
拘役的刑期较有期徒刑短,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罪犯;而有期徒刑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适用于罪行较重和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
②法律后果不同。
被判处拘役的罪犯,服刑期满后再犯罪的,不作累犯论处;而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刑满释放或赦免后5年内,再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则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③执行场所不同。
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而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或其他劳改场所执行。
④待遇不同。
被判处拘役的罪犯一月可以回家1~2天,参加劳动的,可酌量发给报酬,而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服刑期间不能回家。
在受到行政处罚之后一般都是不能被消除的,对于一般的行政拘留、判处罚金等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情形,是不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造成了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是会受到严重的社会处罚,并且会留下案底的。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德本律师,手机:025-84110110
@德本律师简介:德本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7年,是经江苏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所内专职律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共享,人员配置优化,法律门类齐全,能...More>>
·法律规定无期徒刑不得减刑吗?
一般对于罪刑比较严重的罪犯,才会对其作出无期徒刑的处罚。但需要注意无期徒刑并不是说真的就要关押罪犯一辈子,那是不是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
·民事诉讼申诉时间限制是多久
民事诉讼申诉时间限制是多久一、民事诉讼申诉的时间限制是多久《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
·相关规定
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两个事实婚能构成重婚罪吗?
一、两个事实婚能构成重婚罪吗?事实婚姻的男女应无配偶,有配偶则成为事实重婚。前婚未解除,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只要......
·收集电子证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刑事证据的分类中有一种是电子数据,这是依托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证据。实践中,收集电子证据,相对是比较复杂的,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注......
·夫妻双方共同财产概念是怎样的
夫妻双方共同财产概念是怎样的一、夫妻双方共同财产概念是怎样的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财产......
·检察院刑事抗诉业务流程是什么
检察院刑事抗诉业务流程是什么?1、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经审查认为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
·抵押权诉讼时效中断有哪些规定
抵押权诉讼时效中断有哪些规定《物权法》第二百零二条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物权法》第202条的......
·一、父亲去世财产分割协议怎么写?
一、父亲去世财产分割协议怎么写?父亲去世财产分割协议继承人:系被继承人之,身份证号码:继承人:系被继承人之,身份证号码:被继承人......
·一、重婚罪有没有权利分割财产?
一、重婚罪有没有权利分割财产?有权利分割财产,如果一方被定为重婚罪,将会给予另一方相应的损失赔偿,如果有小孩,还要支付小孩的抚养费。根据婚姻法......
·建筑工程用工合同范本
建筑工程用工合同范本建筑工程用工合同范本甲方:乙方:依照《民法典》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