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购房借条属于夫妻债务吗?
一、婚前购房借条属于夫妻债务吗?
法律上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婚前借钱买房,是一方婚前个人债务,不是夫妻共同债务。具体理由如下: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2、《民法典》(2021.01.01生效)
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二、婚前购买的房屋属于共同财产吗?
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可将该不动产认定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财产,尚未归还的部分贷款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债务。
法律依据:《民法典》(2021.01.01生效)
第一千零六十二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第一千零六十三条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一)一方的婚前财产;
(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
(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在结婚之前,由于男女双方法律上并不存在关系,故此那些婚前的个人债务不能让另一方来偿还,债务到期之后,债权人只能向当初书写借条的一方主张债权。同理,婚前个人财产在没有获得配偶同意的前提下,另一方配偶也是没有处置权的。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德本律师,手机:025-84110110
@德本律师简介:德本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7年,是经江苏省司法厅批准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所内专职律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资源共享,人员配置优化,法律门类齐全,能...More>>
·员工申请辞职不批怎么办
员工申请辞职不批怎么办1、劳动者正常辞职分两种方式:一是,依据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不用单位批准。......
·一、离婚协议可以作为财产公证吗?
一、离婚协议可以作为财产公证吗?离婚协议不可以作为财产公证,离婚协议书和公证书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离婚协议公证,只是证明夫妻双方达成了离婚合意......
·法定节假日加班必须给工资吗?
一般来说用人单位需要安排员工加班的,需要经过员工的同意,当然特殊情况下也会不用经过同意的,但无论如何在员工听从了加班安排之后,用人单位都是需......
·一、老人无房产立遗嘱可以吗?
一、老人无房产立遗嘱可以吗?老人无房产立遗嘱是不可以的,至少其订立的遗嘱之中不得有关于处分该房产的内容,否则该遗嘱即使订立,在其去世后进行......
·交通肇事罪 缓刑程序是怎样的?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不少人选择购买私家车,不少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不遵守既定的交通法律的规定,故而在现实生活中,交通肇事现像是时有发生的......
·缓刑期满属刑事处罚吗?
缓刑期满属刑事处罚吗?1、缓刑期满并不属于刑事处罚,因为缓刑属于刑事处罚,但是缓刑期满只是一种状态。被法院判决缓刑的,会有一个缓刑考验期。只要......
·房产继承法全文中不可忽视的要点有哪些?
在现在的继承内容中中,房产继承已成为主要的财产继承,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产继承纠纷,房产继承纠纷已经成为了房产纠纷的常见类型之一,由于对法律的不......
·打架被拦了故意伤害未遂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打架被拦了故意伤害未遂要承担法律责任吗?故意伤害未遂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故意伤害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意伤害罪一般处三年以下......
·不认定为工伤后要如何解决
不认定为工伤后要如何解决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或患职业病,由用人单位在30日内向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或者用人单位不申请的,职工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也可以......
·犯罪行为人怎么判缓刑?
对于法院怎么判缓刑,很多人都非常的关注这个内容,法院判处缓刑对象是犯罪行为人,判缓刑是有条件的,我国法律对于缓刑的条件规定中,对于未满十八周......
·一、离婚协议书中探视权怎么写?
一、离婚协议书中探视权怎么写?离婚协议书中探视权的约定和处理《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带孩子的一方有探视孩子的权利,带孩子一方及其家人不得阻挠。......